
1955年授衔仪式结束后按天配资平台,有人悄悄嘀咕:“都是当年八路军的副师长,怎么两位是元帅,一位才是上将?”
这话没说错——115师的聂荣臻、129师的徐向前,胸前挂着元帅肩章;可120师的萧克,手里攥的是上将命令状。要知道,这三个人当年都是毛主席亲自点过名的“独当一面之才”,抗战时都领过开辟根据地的重任。不过最终,三人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轨迹。

先说120师副师长萧克。1939年春天,他揣着中央的电报直奔平西,电报里毛主席亲笔写着“冀热察可为第二个晋察冀”,还给了他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、政委、军政委员会书记三个头衔——意思很明白,这片地儿,全交给他管。
萧克到平西的第一天,就把邓华、宋时轮和高志远叫到指挥部。邓华带的是平西老部队,宋时轮刚从雁北过来,高志远的冀东抗联是当地子弟兵,手里握着好几千人。萧克指着地图说:“三个月内,咱们把冀东、平北连起来,让日军睡不安稳。”
可没等计划落地,就出了岔子。高志远天天找萧克,说“战士们想回冀东打鬼子”,萧克觉得这是故意跟自己作对;没多久,又有人递来举报信,说高志远跟吴佩孚有来往,要投敌。萧克火了,当即把高志远关了起来。
邓华连夜找萧克,拍着桌子说:“高志远跟我打了两年仗,他要是想投敌,早跑了!”宋时轮也劝:“就算有嫌疑,送延安审查也行,不能杀啊!”萧克没听,几天后开了公审大会,当着冀东抗联战士的面,把高志远按“汉奸罪”毙了。
结果第二天一早,冀东抗联的营地里就空了大半——战士们觉得司令冤,要么回了冀东老家,要么散了伙。邓华、宋时轮心里堵得慌,没俩月就申请调走了。挺进军没了主力,别说扩张,连平西的地盘都快守不住。1942年2月,中央下了命令:撤销冀热察挺进军番号,地盘归晋察冀管。萧克成了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,从那以后,再没机会单独挑大梁。

再说115师副师长聂荣臻,他接手五台山的时候,比萧克还难。1937年11月,林总带着115师主力南下,给聂荣臻留的就3000人,还多是伤员和新兵。没过一个月,日军就来了第一次“扫荡”,战士们躲在山洞里,听着外面枪响,有人小声说:“这平原山地都没有,咱们能守住吗?”
聂荣臻没说大道理,带着战士们帮老乡收玉米。有老乡问他:“日本人再来,你们能护住我们不?”他说:“只要你们信我们,咱们就一起造座‘人山’,日本人再凶也冲不进来。”
后来日军“扫荡”越来越狠,聂荣臻就教老乡们挖地道、藏粮食,还组织儿童团放哨。1941年那次最凶的“扫荡”,日军把五台山围了个圈,可老百姓把八路军藏在自家地窖里,宁愿自己被打,也没泄露一个人。8年下来,那3000人居然滚雪球似的,变成了32万武装,晋察冀成了日军最头疼的敌后根据地。
解放战争时,晋察冀虽然开头打了几个败仗,但底子厚,朱老总、刘少奇一去整训,立马就打了清风店、石家庄胜仗。虽说没成第五野战军,但聂荣臻是华北军区司令员,跟其他野战军司令平级,后来还负责拱卫北京——这份信任,可不是谁都能得的。

最后,129师副师长徐向前更像“革命的一块砖”——哪里需要,毛主席就把他派到哪里。1938年4月,冀南的陈再道急得发电报:“葛桂斋投敌,日伪军压过来了,我只剩几百人!”毛主席一看,直接批了“让徐向前去”。
徐向前到冀南的第一天,就去了前线阵地。有个战士蹲在战壕里叹气:“这平原上,日军的汽车一冲就到,咱们跑都没处跑。”徐向前指着不远处的村子说:“你看那村里的老乡,要是他们都帮咱们,日军的汽车能开得动吗?”
他真就这么干——不跟国民党武装闹矛盾,专门打日军的运输队;还让战士们帮老乡种地,老乡们就主动给八路军送情报、藏伤员。没俩月,冀南的县大队、区小队就有了上万人,葛桂斋带着日伪军来犯,反被打得落花流水。

1939年,山东又乱了——山东纵队人多,115师是主力,俩部队各听各的,日军趁机“扫荡”。中央又派徐向前去,他一到就定了规矩:山东纵队负责建根据地,115师负责打仗,谁也不抢谁的活。没半年,山东的八路军就从分散的小股,变成了能跟日军正面打的大部队,国民党都管他们叫“徐向前部”。
可谁也没想到,1942年徐向前突然回了延安。后来才知道,他给中央发了封电报,想让115师归自己统一指挥,刚好赶上中央要开七大,就把他调了回去。结果七大延期,他又犯了旧疾,只能在陕北养病,错过了继续挑大梁的机会。

直到解放战争,徐向前才重新出山,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,可比起聂荣臻稳稳的军区司令,还是差了点机会。不过凭着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,还有抗战时两次“救火”的功劳,1955年还是评上了元帅。
八路军三位副师长,毛主席同寄厚望,但发展成绩不尽相同,这背后,除了能力有差,也藏着革命年代“机遇与选择”。
鑫耀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