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644年,明朝帝国已经走到了衰败的边缘,崇祯皇帝深感忧虑,整日陷入焦虑和无助的境地。他像一只被困的野兽,身心俱疲,面色苍白,背对群臣时,常常不自觉地流下泪水,显得那么无力和悲伤,仿佛一个孩子在遭遇困境时的无助模样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自成。当他率领的大顺军在古城西安高高飘扬的旗帜上,写着闯王二字时,街头充满了年货的香气和百姓的欢笑。无论走到哪里,几乎每个人都敬仰李自成,祝福他开创更广阔的疆土,甚至希望他成为华夏的大帝。李自成一边感受到百姓的期望,一边也充满了斗志,他知道自己将迎来与崇祯皇帝的最终对决。 正月初八,李自成在西安的民众祝福中,带领大军向京城进发。虽然他预感到即将与崇祯展开一场生死较量,但他也无法预料,最终的对决会是怎样的场面,也未曾想过在这种局面下,他竟然会对崇祯皇帝产生一种不一样的情感——某种程度的崇敬。 1. 开拓更大的疆土并非易事 李自成离开西安后,初期进军相当顺利。士兵们士气高昂,粮草充足,战斗也进行得非常顺利。平阳府和山西的太原等明朝的军事重镇,几乎没有遭遇任何顽强抵抗,很快就落入李自成之手。令李自成感到意外的是,每次经过明朝的防线,驻守的官兵竟然纷纷投降,丝毫没有还手之力。这让李自成感叹,明朝已是腐朽不堪,根本没有人能够替崇祯分忧。如果按这种速度推进,恐怕不到一半的时间,他就能顺利抵达京师。 然而,当李自成大军来到山西的宁武关时,迎接他的却是明朝总兵周遇吉的强烈反抗。周遇吉誓死守关,拼尽全力抵抗大顺军,李自成的四员猛将战死沙场,数以万计的士兵也在这场激战中丧命,伤员更是不计其数。面对遍地的尸体,李自成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沉痛与悲凉。 让李自成更加震撼的是,周遇吉明知自己必败,却依然坚持战斗到最后,宁死不降,甚至全家人都愿意与他一起殉国。这种忠诚与坚持让李自成深受触动,心中满是无尽的悲伤。随着雨水的滴落,篝火一再被熄灭又点燃,李自成在沉重的心情中度过了这一夜。 在经过这一番惨烈的战斗后,李自成意识到,如果再遇上周遇吉那样的抵抗,他的大军就无法再继续前进,甚至可能会全军覆没。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,他曾一度产生过撤退的念头,想着不如回到西安,继续当自己的闯王。然而,令他惊讶的是,在宁武关的战斗后,守卫大同和宣化的明朝将领竟然纷纷向李自成投降,送来降书。这些人的不战而降极大地鼓舞了李自成的信心,使他重新下定决心继续进军。 1644年3月16日,李自成终于带领大军到达了北京。这座气势恢弘的紫禁城是他第一次亲眼看到,之前他只是在地图上给部下指过这座城市的方位。如今亲自站在北京城下,李自成心中既兴奋又充满期待,他觉得自己也许真的能取代崇祯,成为新的帝王。然而,他却突然犹豫了。李自成不想伤害京城的百姓,更不愿意让崇祯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。他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,不知该如何选择。 2. 马夫的思维 李自成的背景相对简单,他出生在陕西米脂的一个马贩家庭。家中世代养马,他的早期经历与马匹打交道,最终他成为了一名驿站的马夫。到了天启末年和崇祯初年,随着明朝财政困难,驿站的马夫纷纷遭遇裁员,李自成也未能幸免。 当时的裁员事件波及了大量的马夫,数以十万计的人失去了生计,而苛刻的税收政策使得农民和其他底层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,李自成和许多民众一样,因生活所迫而加入了农民起义,揭竿而起,反抗压迫他多年的明朝统治。 尽管李自成参与了起义,但从他后来的行为来看杠杆配资平台,他并不具备远见卓识的革命意识。他仍然停留在马夫思维中,对于治理国家并没有明确的长远规划。当他看到紫禁城时,他不仅没有感到震撼,反而觉得西安比北京更适合自己,他甚至想,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力气去争夺北京?西安不是更好么? 3月17日,李自成突然提出与崇祯谈判,他表示愿意放过崇祯,只要明朝将西北地区交给他,他愿意继续让崇祯保持名义上的皇帝地位,而李自成则成为西北的王。这个提议显然让崇祯感到难以接受,李自成没有预料到的是,崇祯皇帝坚决拒绝了这一提议,表现出异常顽固的态度。 3. 英雄草莽,惺惺相惜
展开剩余28%面对崇祯的坚持,李自成只得放下心中的矛盾,决定强攻北京城。然而,他从未想过要杀害崇祯,甚至在崇祯自尽之后,他依然感到震惊和愧疚。李自成对崇祯的死感到深深的悲痛,他认为崇祯的死实在太过固执,太过愚蠢。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崇祯不愿放下自己的坚持,接受西北的和平协议,保全自己的朝廷与百姓。 3月18日下午,李自成下达了攻城命令,紫禁城的城门一一被打开,但却再也见不到崇祯的身影。次日清晨,李自成听到了上朝的钟声,却未曾想到这钟声是崇祯最后敲响的。他的尸体在三天后被发现,安放在整洁的榻上,周围点燃着白色的蜡烛杠杆配资平台,房内气氛十分肃穆。李自成站在崇祯的遗体前,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,他低声说道:我来是要和你共坐江山,为什么你就这么死心眼? 李自成深知,一国之君的重担不仅仅是继位那么简单。从西北一路征战到京城,他更加明白了一个朝代的建立并不容易,君主的责任也非轻松。面对崇祯的死,李自成意识到自己可能也会面临类似的命运,未来的路充满不确定,他可能永远无法预料自己是否能顺利掌握权力,也可能面临崇祯式的结局。他感到内心的沉重和不安,开始怀疑这一切是否只是黄粱一梦。 面对即将成为帝王的现实,李自成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感慨和不安。
发布于:天津市鑫耀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